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的选择导管的材料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导管的附加装置附加装置可增加污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操作相关因素穿刺部位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无菌操作规范性操作人员和患者皮肤上的表皮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来源。维护时消毒不严格可将细菌带入管腔。置管的熟练程度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其它与CRBSI相关的因素输液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多次加药及穿刺均会导致微粒污染。消毒液污染静脉营养液等药物因素血管内装置若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或输入全静脉营养液,则会增加感染概率。患者情况年龄1岁或60岁、白细胞减少症、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肤弥漫性病变(烧伤)及远处感染病灶等病区因素病区的管理及是否有专业的护理队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导管插入的持续时间,插管时的无菌水平和持续的导管护理。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血管相关性感染符合下列三条之一即可进行临床诊断:?(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国内诊断标准(2001年版)病原学诊断:?(1)导管尖端(5公分)培养细菌数≥15cfu/平板。?(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数≥100cfu/ml;或细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国内诊断标准(2001年版)送检方法临床医生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保留导管与否分别采取不同的送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