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人格培养的意义开题报告

上传者:相惜 |  格式:ppt  |  页数:21 |  大小:2734KB

文档介绍
这里不仅提出了“义”的要求,而且指出了人格培养的方法是“学”。?(2)《重订增广贤文》中的“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宁要人负我,不可我负人”、“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履小人心”等等,体现了社会的人格价值标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让学生诵读这些书是其人格教育的重要方法。?(3)我国较晚的蒙学教材《训蒙文》则以孔子的“谨而信”为核心思想,既有思想品德修养,又有以“仁”、“义”为表征的人格教育。Р3.现代对班级文化影响学生人格的研究Р(1)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建设者,于是中学教育把传授文化知识作为最主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少这方面的研究。?(2)在文革期间则又以政治运动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而忽视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个性发展受到压抑,谈不上人格的塑造。?(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得到了落实,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应试教育弊端明显学生人格塑造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个人成长的意义逐渐被教育界和社会所认识。?(4)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资本主义腐朽的文化思想也混了进来,加之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学生人格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已越来越多。因此,校风、班风建设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对班级文化的研究随之开始出现和增多。Р二、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Р1.20世纪之前国外对人格教育的研究Р在古雅典教育中除了学习赛跑、角斗等技艺和哲学、政治、文学之外,很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人格教育和锻炼,以便使受教育者今后能担当起管理国家的重任。如:亚里多德倡导的“文雅教育”,17世纪英国的洛克《教育漫话》、 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8世纪的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爱维尔的《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创办高尔基工学团中创设的全部情境均以人格培养为核心。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