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数学学具操作引发的思考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8KB

文档介绍
学思想,真正理解相差问题量与量的比较,即一一对应后多少的部分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部分。如果把这一节课的操作活动移到课的后�A段,让同桌两人一人摆出学具,一人写算式。那么摆三角形与圆片的活动就成了学生自主巩固,强化理解,熟练技能的游戏材料了。Р 四、留给足够的空间,体现学具操作的主动性Р 学生操作学具有指令性和主动性之分。指令性操作是指教师让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做。主动性操作是指教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提供充足的学具,让学生自主去操作解决问题。显然指令性操作,学生是被动的,谈不上创造性,而主动性操作,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理解力和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然而,目前有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具操作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教学中以自己的教具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也有的教师代替学生思考,有人称之为“教师的脑、学生的手。”即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模仿地动手摆一摆,表面是学生操作,实质上并未达到操作的真正目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动手,人人主动地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既领悟到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体验自我参与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Р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实施操作活动的内容很多,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认识一定要到位,认真挖掘,精心设计,科学指导,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去。而学具操作呼唤着学生的需求,呼唤达成的时效,期待百思不解,凭借学具一点即通的境界。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