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者:蓝天 |  格式:ppt  |  页数:173 |  大小:1469KB

文档介绍
择;而我们是被动地学习,这是最大的不同。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己不愿意学习,光靠强迫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减负除了减少课业负担外,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教育不是培养做题的机器,不能没有时间思考,学生需要参加有益的活动,所以减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发展个性。第三句话是“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感情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感情越是丰富,同时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学生会记住一辈子;教师无意中伤人的一句话,学生也会记住一辈子。第四句话是“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认为,学生成长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活动。包括他们学习知识,让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格得到锻炼,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诚信都能得到培养。第一个问题是:就教育论教育不可能化解教育问题。首先,教育的矛盾是社会问题的反映。不可否认,现在社会中存在分配不公。2007年10月我在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减负”座谈会上,就曾呼吁停止奥数班,我说奥数班摧残人才,结果当场就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学奥数就上不了初中,上不了初中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大学毕业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么养家糊口?”这种话出于小学生之口,又是可笑又是可悲。说明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在教育内的反映。第二,家长和学生也有很多传统观念。比如“学而优则仕”,觉得书读得好就该当公务员,就该当白领,中国没有国外“学而优则工”或“学而优则农”的想法,这也是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的问题。第三是中国的攀比文化。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