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第四,进一步完善了基本理念,明确了重要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并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情感态度目标做了细致描述;?第五,第一、二学段一些具体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修改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使得数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趋合理。Р一、修改后的基本框架Р前言:数学和数学教育的价值、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含核心概念)。?课程目标:总目标、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分学段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分别阐述?实施建议?附录: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案例Р二、课程目标Р学段目标Р具体阐述Р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Р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Р课程目标Р总体阐述Р总目标Р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Р二、课程目标——总目标Р“双基”到“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Р“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Р明确提出了“四基”的培养目标Р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