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幼儿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如饭前便后活动后要洗手,大班的幼儿有的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忘记洗手,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洗手?什么时候洗?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不洗手会把细菌带到身体里,使身体不健康,饭前便后应洗手;有的说洗手时水会把细菌冲走,应摸过脏东西后就洗手……其中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洗手是讲卫生的表现,应该在饭前便后洗洗手,玩完玩具、户外活动后都应洗手,用流动水洗。当天,就没有“xx不洗手”的声音了,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3、家园配合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园合作无疑是培养幼儿常规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避免在园一个样,在家一个样的现象。家园密切的配合,要求一致,达到一致的教育目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活动常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就人的性格和命运。幼儿各项常规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幼儿教师只要有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就能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培养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儿童应从培养常规开始!参考文献:【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案例》,新时代出版社。【3】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4】《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世界儿童出版社。2010【5】《课外阅读.中旬刊》2011年第一期【6】陈俊恬.《学前教育》1994年第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