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李普曼儿童哲学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上传者:菩提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7KB

文档介绍
多月亮》→《桐尼叔叔》→《世界为谁存在》。 3.呈现方式李普曼在创作儿童哲学故事时从不加插图,他认为这样会限制儿童的幻想和思考空间,因为仅仅只限定一种图的标准,会使得想象力局限在那张图上。而一般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读物应有插图,如此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也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空间。基于以上不同观点的冲突,笔者也做了一个尝试:故事《森林大熊》和《世界为谁存在》加入插图,用视听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而其他故事均以听觉的方式呈现。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在故事《森林大熊》中,当讨论到“你认为它是一只熊吗?”孩子的回答大都是以视觉信息为依据的,如“是的,它是从洞里爬出来的。”“它不是熊,真正的熊是不穿衣服的!”“它就是熊,人身上才没那么多的毛呢。”在故事《世界为谁存在》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园哲学教育活动中,故事以听觉的方式呈现更为科学。正如李普曼所说:“成人写故事给儿童看,但并不是让儿童写故事给成人看;成人喜欢讲故事给儿童听,却不愿听儿童说故事,这是成人在利用儿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而不是让儿童思考,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4.组织过程在组织哲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笔者的引导尤为关键。如在故事《世界为谁存在》的讨论中,当A幼儿说道:“世界為地球存在。”B幼儿立刻接着说:“我还知道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不对,是太阳围着地球转的。”C幼儿很激动地纠正。笔者见状,反问道:“到底是哪个围着哪个转呢?”接着很多孩子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而且意见还不统一,这时笔者拍手示意,并说道:“关于地球和太阳的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先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明天我们再来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好吗?我们现在先讨论‘你认为世界为谁存在?为什么?’”,把处于讨论混乱中的孩子的思绪又拉回来了,并且让这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下次活动的议题。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幼儿成为讨论得以延续的主导者,使幼儿对哲学讨论更有兴趣。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