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学生需求课题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739KB

文档介绍
“动”为“静”这样一个过程,为后续学习有关动点问题奠定了一个基础。附图2:第三个成功之处就是学生说题环节,学生之间能够沟通交流,比如在讲到练习2过程中,陆雨辰同学回答到作出点D关于直线AH的对称点时,李安同学在肯定上述方法的同时又讲述了自己的方法,而求他不是直接告诉大家如何去做,而是边讲边形成模型,此时其他学生很投入地在听并能够与之呼应;在探究1环节中,李安同学又给出了一种作法:当点A分别与两条直线垂直时,AP与BQ最小,此时PQ为一条线段,所以三条线段之和最小。此时曹佳琪同学纠正他:PQ是最小吗?并演示给大家看……,同学之间的互动为说题增效。第四个成功之处就是自制教具,把干枯的数学题进行了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节课留有的遗憾也不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修改,第一点就是实际背景不仅可以来自生活,还可以与其他学生相融合,如与物理学中光的反射(在我进行第二课时后,刘京典同学非常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说,老师我终于会画光的反射路线了)相结合,达到了学习数学的目的,更能激发学生向往科学的欲望。第二个不足之处就是在讲异侧两点和一条定直线基本图形时,尝试着让学生说点理,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为大家演示进行对比,思考为何要任选取一点?在讲同侧两点时两种方法得到的为何是同一个点,除了可以把两个图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出是同一个点外,也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从理论上来进行理解。这样进一步可以来解释夏菁蔓和郭靖婉同学得到的答案是否能成立,达到了实际问题数学化——通过动手操作猜想结论——用计算机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再通过理论证明——再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个闭循环的解决过程。第三个就是教具的使用还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比如,当学生找到不同位置的点时(也可以画下来),可以让不同组的同学进行比较(摞在一起);第四个就是在问题提问的设计、课堂小结方面有待加强,精准语言的提炼更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方面。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