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在此处的意思是“拒绝”,而在《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的“谢”译为“道歉”,在如今“谢”多为“感谢”之意。这种古今异义,又在曾经的课文中出现过的字义,学生就容易混淆以至于不知道结合语境去分析。在纠正的过程中,学生觉得古诗文与今天的意思差距太大,晦涩难懂,不易理解。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也是距今较为遥远的,学生很难想象出当时发生的情况。在对杜甫的诗歌理解中,需要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分析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体会不到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恶劣,也不清楚“万方多难”生活处境的艰难。所以,学生在回答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时,只能说出对家乡的思念,而深层的那种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理想抱负未能实现的苦闷却不能分析出来。古诗文产生发展的时间距今太久,学生对其写作背景不能做出很好的分析理解,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在现今的生活中,对古诗文的应用渐渐减少,学生就认为古诗文在实际生活中不常用,没有白话文实用,不需要去记忆,去理解。在网络生活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鲜词汇,将学生的语言兴趣吸引过去,对古诗文的学习更加的没有兴趣。所以学生将古诗文的学习列入只是应对考试的学习中,并不认为是在积累知识,认识不到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2、学生缺乏主动性,不能完成预习目标中学生处于一个认知的探索时期,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较差,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对于古诗文学习来说,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在课前的预习上。老师往往都会将古诗文的预习工作留在课下让学生回家自主学习,但是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对待课下的预习工作经常囫囵吞枣,没有达到预期的预习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不良的课堂气氛等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厌恶,而不进行课前预习,认为预习也只是对字词的理解,老师第二天上课时也会只是翻译诗文,没有必要重复学习。因学生没有做好预习工作,对课文不熟悉,教师在教学时无法直接带领学生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