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45KB

文档介绍
知道理想实验的特点吗?(3)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表述的?想想这与初中所学的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有何区别?(4)什么叫惯性?惯性的唯一量度是什么?要求:限时25分钟完成,可用自己的语言作答。提纲的编制,要在极大程度上突出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但不能以定义或规律的简单填写作为问题答案。问题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即问题虽易但仍需思考。进行阅读时不怕学生不读就怕学生不想,因此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作答,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对于该问题确实已经做过思考,并且内化为自身语言。同时,训练学生边读边想,问题层层深入,使阅读既走“眼”更走“心”,也培养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严格控制阅读时间,要求阅读一节新课一般在20-25分钟之内完成,要求学生阅读既有质量又有效率。教师的用语要适度亲切,照顾学生的情绪,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完成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到自主地习惯性预习新课的过渡。有时也可有适度采取奖励措施,表扬那些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激励他人! 第二,阅读能力类试题的分析方法。学生常有反映,当拿到阅读量较大的试题时,看到题目那么长,心理就发慌,读后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问题,无从下手。因此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得分率很低。对于这类问题老师又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读题训练时,一般应抓住两个重点:(1)抓住关键点,文字虽长但对解题不一定都有用。训练学生能否迅速地提取出题中有效信息,能否分析出题目所涉及的应用范围、成立条件、物理现象等,能否理解某些词语中的言外之意,如“恰好”“匀速状态”“运动时间最长”“刚好运动”等词的深层含义。(2)抓住联系点,情景陌生不代表未见过相似情景。训练学生能否将已学过的知识与该问题相迁移,能否找到恰当而熟悉的物理模型表述题意,能否把物理过程分析明白,并结合题意转化为形象而直观的示意图,进而使问题“化难为易”。作者简介:唐玉兵,江苏省姜堰市娄庄中学教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