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意义的真正理想,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产生意义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学生感到教育者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不公正。(2)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思维实际。(3)教育者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过多过频,学生无所适从,又不及时检查执行情况。(4)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性手段,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5)教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为了消除意义障碍,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做事客观公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要求适当,且做到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相统一。三、正确的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一)?深入开展道德问题讨论,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讨论的素材有两个来源:一是各科教材中典型事例,如语文课本中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思想品德课中的品德问题。二是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事例,如王磊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次全校举行乒乓球大赛,他想如果代表班级参加团体赛,那么即使团体获奖,自己什么奖品也得不到,于是他只报名参加了个人单打比赛,最后,他获得了全校男子单打冠军,可班级团体赛因他没有参加而没有取得名次。让学生讨论王磊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以此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二)?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环节,有意识、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如学生的作文、墙报、学生的入队、入团仪式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媒介。(三)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判断最初是在他人评价的影响下形成的,幵始常常是重复教师、家长或别人的评价,之后才慢慢学会独立地对别人进行评价。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身体力行。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但要做到客观公正,而且要注意讲清为什么这样评价和判断,以利于学生模仿,学习,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和评价,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