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养生学中道德与寿命的关系-中华养生学的道德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3KB

文档介绍
行为形态。万事偏离了自然之度,是不会有什么奇妙结果的。如讲卫生,不讲不成,讲得太过也不成。南宋何佟之一天洗十几遍澡:元代画家倪瓒洗一次脸要换几次水。一天之内要几十次地擦掉衣服和帽子上的灰尘。连房前屋后的树都要一日几洗。结果二者均是短命。据说。古人中还有位叫苻朗的人,讲卫生讲得更邪乎,每开宴会都让奴童跪在地上张着口,他的痰便吐在小孩口中。称“肉唾壶”。结果也成短命鬼。我们说的养德。第一要义就是养出自然天性,不奢求干物。其次要义就是养出仁义之心,待人待事求其宽和忌苛求。西汉有位闻名的辞赋家叫枚乘,他写了闻名的《七发》。内容说的是楚国太子平日过着享乐失度的生活,弄得精疲力尽,病情严峻。有位吴客开导他,先后谈了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道德。讲过道德一课后。太子霍然病已,一下子复原了活力。   当今社会人们对“真”、“善”、“美”三个字中最热衷的是那个“美”字。有美的话谁都情愿听,可以从早听到晚充耳不暇,美食、美衣、美容、美言等也日益提高档次。缺憾的是那个“善”字慢慢被人冷落。事实上。人若失去了“趋善”本性,任何美都可能是人生的伪化、累赘和戕害。为美而美,逐华求奢。妒人炫己。沽名钓誉都是自损于心的。倘如不求“善”只求“美”,势必会慢慢沦为追求刺激,在过度中早衰早亡。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对过度的刺激有过评价:“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嗅熏鼻,困悛中颡;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善”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理,一种境界。这是一种养德境界,也是一种养生境界。不善之人,逐恶之人。本意为己。想长寿,想富贵,但长寿者不多,长富贵者也不多。立德者未必多高寿,因为在某些特别年头,他们要比常人多付出辛苦,多做奋斗、拼搏,甚至付诞生命。当今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提倡立德养生并重,避开英年早逝。过度的苦读、苦干、苦行均不宜提倡。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