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探究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4KB

文档介绍
是培养人道德素质的最佳期。小偷小摸,撒谎,攻击等行为是小学生群体中常见的道德素质问题,常见于小学高年级和低年级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前道德水平,且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强,必要时需要老师采用合理惩罚的方式使他们建立初步的道德是非观;而对于已经具有清晰的是非观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在必要时采取有效惩罚重新树立他们的道德和法律观念,以避免学生走上歪路。三、在小学阶段,合理教育惩罚的实施建议差别对待1.年龄差异:小学六年的学制意味着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小学生在道德观念、纪律观念、行为规范程度等方面的基础都有所不同。因此应该采取的惩罚方式也因年级阶段而异。一般来说,小学三年级儿童大多数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联盟,纪律观念较差,小学五年级儿童基本上能从常规习俗和伦理道德上来考虑纪律问题。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应该差别对待,惩罚方式也就不同。2.学生差异:小学生有成绩差异,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针对不同的小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和惩罚方式。要把握好学生差异这一客观因素,以免不合理的惩罚方式导致的悲剧。3.避免过多的惩罚:卢梭在《爱弥儿》里曾说,“你不找他的岔子,你不惩罚他,你不强迫他。他为什么不像告诉他的小伙伴那样天真的把他所做的事情都告诉你呢?他不可能认为向你承认就会比向他的伙伴承认会遭到更大的危险。”频繁的懲罚,会使学生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撒谎,拒绝与教师的真诚沟通,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过多的惩罚会为儿童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从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同时,小学低年级阶段以教师为绝对的权威,在儿童进入小学的初始阶段和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期,过多的惩罚意味着教师对这个孩子的否定,不但会造成该儿童被同伴疏远,他对自身定位也会由此成为“坏孩子”。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