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境界说”的权威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达到高境界的媒体就是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有“景语”和“情语”,而“情语是最主要的。可见,不管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决定了语文学科的一个大背景就是要在社会交流的环境下,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资源来进行补充,才能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 (三)儿童思维发展的需要。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小学儿童思维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86页)可见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认识大多数是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学生常常喜欢直接参与,直接感知然后获得经验。按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积极创设情境,而这种情境的创设,显然需要补充大量的资源。(四)新课改目标落实的需要。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学生学必需学的语文,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多维的目标、生活化的教学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以课堂为桥梁,淡化教材,以生活为基点,重视应用,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堂从生活走向语文,然后从课堂走出,把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意味着要从生活中吸收大量的语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