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高校隐性课程内涵及在德育中的方式研究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的各种活动。它将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融合,联合并协调制度、组织、人员、设施等要素,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亲历性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感受校园文化的精神本质,在体验中深刻反思,重新审视并确立自己的价值观,进而提升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进行协调、沟通,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还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Р 四、总结Р 现有研究中隐性课程在学校德育中(尤其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很多学者及研究人员的论证与阐述。走入现实的高校德育实践,走入当代大学生群体,了解大学隐性课程内涵,研究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方式及其实现途径,为合理利用、优化隐性课程;为高校德育改革工作提供建议;为帮助大家从理论上对来自实践的问题做出回答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Р 参考文献: Р [1]李大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探索[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Р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Р [3]李定仁,徐继存主编.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Р [4][英]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王晓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Р [5][美]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陆有铨、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Р [6]晏惠.潜课程的德育功能探析[J].探索,2005,(01):156-157 Р [7]杨建平.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2005,38(05):99-101 Р [8]付志平,刘尚毅.隐性德育课程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5):8-10 Р [9]佘双好.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构想[J].当代教育论坛,2003,(12):64-67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