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335KB

文档介绍
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近几年推行结构工资制,除了基础工资而外,由于学校发展状况不同,财务收支的校际差距不断拉大,体现在结构工资上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费在学校间的差异很大。结构工资的存在,拉开了不同学校教师的收入档次。薄弱学校由于经费来源有限,除了保障基础工资的发放外,岗位津贴和课时费的发放标准很低。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这必然吸引优秀的教师去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教师职业收入的城乡差异还体现在教师的隐性收入上,包括教师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收入、家长在节日期间一些礼貌性的馈赠等。调查显示:城市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比例为Р62 %,而农村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仅为 15 %。城乡教师职业收入差距无疑是造成薄弱学校教师农村教师心理的严重失衡一个重要因素,是薄弱学校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Р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现状解决措施Р1.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引进。从目前来说,必须解决新聘教师和代课教师的编制。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合理确定农村教师的编制数量,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其次,尽快进行全面评审和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再次,省级政府建立动态管理、定期调整的中小学编制管理制度。从长期来看,必须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培养充足合格的后备军。通过倡导大学生到农村落后地区中小学进行实习或从事志愿者活动,积极鼓励和规划职业技术院校和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培养专科师范学生,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制度等手段,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引进过程中,在注重教师数量的同时必须调整学科结构,同时注意增加女教师所占的比例,还要注重优秀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的引进。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