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如何增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3KB

文档介绍
学生懂得生命是宝贵的、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能再来。最终让学生知道珍惜生命,学会感恩。Р 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Р 《品德与社会》指出:就是把学生的生活作为本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价值。本课程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安全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Р (一)深入生活Р 例如,我在讲《包装袋上学问多》一课时,让学生交流生活中你买到的食品,吃了之后有不舒服的现象吗? 学生说:"有不舒服的现象,还肚子疼。"我又问:"为什么?"学生说:"当时没有看说明书,可能是食品过期了或者不合格。"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懂得买食品时养成看说明书的习惯。Р (二)参与社会Р 在学生的成长进步中,学习的对象不仅仅限于课本,还包括社会里的各种实践活动,学习的内容不仅有知识,而且还有能力和道德品质。基于这种想法,我经常让学生到社会上搞调查,通过调查知道学什么,摒弃什么。Р 四、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Р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从自己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建多样化情境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提高认识、规范行为、培养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Р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选择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感悟生活,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