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率是否最好、方式方法是否有效——是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等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改进措施) 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运用乐高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体现了三点。 1. 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 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说;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课中放手让学生探究, 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 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续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1.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2.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