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内膜,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内科学(第9版)感染性心内膜炎定义根据病程,IE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急性IE特征: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IE特征: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根据瓣膜材质,可分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第一节(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二)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三)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诊断、治疗(四)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预防措施内科学(第9版)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valveendocarditis,NVE)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是引起IE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急性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所致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D族链球菌(牛链球菌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细菌较少见内科学(第9版)(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病因内科学(第9版)(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亚急性NVE:血流动力学因素——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主要为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次为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和主动脉缩窄赘生物常位于血流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高速射流冲击心脏或大血管内膜处可致局部损伤,并易于感染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于湍流区、瘢痕处(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后)和心外因素所致的内膜受损区内皮受损时,血小板可聚集形成血小板微血栓和纤维蛋白沉着,成为结节样无菌性赘生物,成为细菌定居瓣膜表面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