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按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短导管等还可以按导管是否肝素抗凝、是否抗感染、管腔数等进行分类。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1)导管留置时问:有关文献表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周以上,相关性感染率明显升高,置管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也有文献表明,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治疗中,暂时性留置导管患者,其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长期留置导管患者。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2)导管穿刺部位:多项相关研究显示,股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高于颈内和锁骨下静脉,并且股静脉和颈内静脉较锁骨下静脉导管置入点细菌定植发生更早,增加了CRBSI的风险。深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CRBSI危险性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相比,前者易发生动脉损伤,后者更易发生导管异位。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3)导管放置方法:切开置管的感染率大于经皮穿刺置管,由于切开置管创伤大,所以动脉或静脉切开已不再作为置入导管的常规方法。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4)导管类型及材料:塑料导管发生感染的概率大于金属材料的导管,目前中心静脉导管的材料主要为硅及聚氨酯。研究发现,双腔管较单腔管的感染概率增高,单腔管感染率为8.3%,双腔管则高达37.3%。体外试验发现,与聚四氟乙烯、硅胶、聚氨基甲酸乙酯血管内导管相比,聚氯乙烯、聚乙烯导管抵抗细菌附着的能力低。在美国,这两种材料所制导管已经很少使用。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5)医护人员操作护理:置管困难、体表定位盲穿、操作者技能生疏、操作时间过长等均可增加导管穿刺点局部和CRBSI的发生,可增加感染率;研究认为置管位点皮肤的定植菌超过100cfu/10cm,相对危险系数为5.5;不严格的置管过程,相对危险系数为2.1;如果在导管置管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导管相关感染发生下降近6.3倍。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6)患者情况:如疾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