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程度。是学生,不是教师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行为程度3.目标的误解与误用以“目的”代替“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树立……观点”学习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4)通过水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5)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案例: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内容主题:“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第8页)?如何转化成学习目标?4.学习目标中常用的行为动词结果性目标(需要结果)知识了解——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辨认、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认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理解——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推断、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根据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应用——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计划、检验、评价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技能模仿——模拟、模仿、重复、再现、例证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结合实例,模拟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应用)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测量、测定、查阅、计算、尝试、实验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