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称为“双相”,其理由为抑郁相或许较轻,或许较短,但必然存在,而把单纯抑郁称为“单相”。Dunner等主张把双相病例进一步分成Ⅰ、Ⅱ两型;前者躁狂较为明显,而后者为轻躁狂。今年近年有许多学者对“单相”抑郁提出质疑,通过随访不少“单相”患者,竟有1/3出现了躁狂,变成“双相”。看来似乎又回到Kraepelin的观点。分类情感性障碍躁狂发作抑郁症单次发作反复发作激越性迟钝性精神病性心境恶劣障碍环形心境障碍双相Ⅰ型双相障碍混合型双相Ⅱ型快速循环型心境障碍的患病率在西方国家一般为2%~25%,在我国仅为0.83‰。这种与国外调查结果的差异悬殊可能与调查方法、诊断标准及种族文化有关。目前国内学者认为,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应不低于4%。男性终身发病率4.8%,女性9%。抑郁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一倍以上,而双相障碍患病率男女之比为1:1.2。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一)遗传因素心境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未肯定。(二)神经生化改变1.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2.多巴胺(DA)假说3.5-羟色胺(5-HT)假说4.γ-氨基丁酸(GABA)假说(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四)脑电生理变化(五)神经影像变化(六)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一)遗传因素心境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未肯定。(二)神经生化改变1.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2.多巴胺(DA)假说3.5-羟色胺(5-HT)假说4.γ-氨基丁酸(GABA)假说(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四)脑电生理变化(五)神经影像变化(六)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