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69KB

文档介绍
,语文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初读读通课文,把文章的内容理一理,是第一课时的“不变安排”,第二课时品词析句、理解课文,面面俱到,往往有时一篇课文两课时还讲不完。总觉得每节课都上不完,许多应该讲的东西都没有讲到。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说到语文教学应主张——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倡简”——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要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因此,我觉得每课的第一课时应该有比较饱和的内容安排,也应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情境,也应该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程式化地走过场,而是统一于大问题的情境营造与学习活动的开展,着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就要扎扎实实的做好课前预习,把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尤其是小学高年级,要想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有话可说,那么提前的熟读课文、解决掌握需要认识的字词等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仍存在字词不会写,词语查了工具书,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辅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放下参考资料又不会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预习能力弱,因此,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