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陈述这些真正的名士,他们“清峻通脱”的气质和一派“烟云水气”的风度,绝世清赏,仙姿卓越。他们在动乱的世事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光辉的业绩,且个性十足,潇洒自然,他们用行动率真地表现着自己的情绪与思想。教师不必讲得过于深入,让大多学生能稍稍感受这就是名士的风度,激发了一部分学生对魏晋文化的探究兴趣。然后教授《陈太丘与友期》,按常规进行教学,由课文的朗读至重点字句的理解,再至课文内容的理解。围绕课文最后“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归纳出友人的品格“无信无礼,但又能勇于自责”,元方是机智聪慧、率真知礼的孩子。课文的学习至此结束也未尝不可,但我觉得可以给学生一些更深的思考,于是我试问学生是否有疑问,无人应答。我顺势反问:文章的题目为何起“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在文章中,并无对他详细的描写,似乎他也不是主人公,能否改为“元方智答客”之类的题目?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一致认为不能改,理由充分。归纳起来:1.故事就是因陈太丘与友期而起;2•元方所说的道理来自于陈太丘的教诲;3•文章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陈太丘乃是重信守礼之人。在这里,我再进一步引导:陈太丘重信守礼,元方以无信无礼反驳友人,友人因自己无信无礼而惭愧,他们身上共同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学生立刻领悟到是对“信和礼”的推崇。我再阐述自己的见解,告知学生魏晋文化中对此的推崇,学生感到古文原来还可以这样读。这两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我感觉到学生对魏晋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古文的教学,我-直在思考能否让学生领悟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初一的学生,不必把魏晋这个吋代的文学讲得过深,但也可以小推一把,让他们往深处走一步。学生发现了作品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也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反观作品,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通过文学的渠道去理解人,理解人的社会、人的历史,他们也才会对文言文乃至文学作品产生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