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重视起点,找准节点”。例:对体积的通用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整体把握,沿着线索往上寻找,寻找到它的制高点。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对于体积的通用公式:V=SH已经有所了解,如果教师还在讲解着怎么切分拼组成长方体的这种方法推导出公式,恰恰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类比能力的时机。在这一节点上“既要放得下,又要拿得起”,放下的是表面的多种策略,拿起来的是把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对比分析,抓住它们的共性特征,使学生的认知达到一次飞跃。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要知道思维也是需要收紧或是松绑的,收紧是一种聚合和概括,只要具备了“所有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特点的物体它的体积就可以用这个通用公式,松绑是一种拓展和类推,还有哪些物体也可以用这一公式来求它的体积?引出:钢管的体积;角钢的体积;钢轨的体积等等。再如,小学数学大部分时间用在计算教学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占有很大的比重,学完后问学生: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所要共同遵守的原则是什么?许多学生答不上来,原因是老师没教。很简单,即: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这是各个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思想基础。老师脑子里要有这样的整体把握,学生那里才有可能有整体建构的效果呈现。4.调研策略学习是在学习者已有经验和已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而自主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原有的学习经验是进行新的建构的基础,其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新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认知原点,明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有效问题的范围。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清楚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起点,又要对教学的目标了然于胸,既知从哪里来,又知到哪里去,这是研究学习路径的前提条件,“眼里有人,心中有数,做时得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知己知彼,顺势而发,有效生成。关注学生间的认知差异,家庭背景差异,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