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前“血荒”的严峻形势和经输血传播疾病日趋严重的威胁,血液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将现有的开放式、经验式的输血观念向限制性、科学性输血管理策略进行转变,节约用血,安全用血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为解决我们目前的临床问题,在基本的生理学基础理论寻找依据。红细胞的基4本功能是携带氧气,输注红细胞的目的是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维持机体氧供/氧耗平衡。与机体氧供/氧耗平衡相关的因素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SaO2)、氧和血红蛋白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脏进入循环的能力(心输出量)、氧耗(反映机体的代谢,以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来反映)。因此,临床上判断血红蛋白水平是否能够维持氧供/氧耗平衡,取决于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心输出量和氧耗三方面的因素。如果将这三个因素以评分来表示,就可根据评分来判断血红蛋白的安全水平。此外,心脏作为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对机体氧供/氧耗失衡最为敏感,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将是否发生心绞痛和心电图的变化作为评分的一个指标,而除心脏以外氧耗常以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来反映[26]。氧供需平衡=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心输出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根据机体氧供/氧耗平衡理论,提出“冠心病患者非心脏围术期输入红细胞悬液指征评分”(cPOTTS)。本评分将作为血红蛋白在7~10g/dL之间冠心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输入红细胞悬液的指征。本研究以围术期血液保护为切入点,重点放在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的临床应用研究。在保证氧供需平衡的前提下,确定冠心病非心脏手术输血的安全血红蛋白水平。结合冠心病患者围术期与机体氧供/氧耗平衡相关的四个决定性因素,即:血红蛋白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心输出量、代谢状况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创新性的建立“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输入红细胞悬液指征评分”,通过临床实验进一步验证,确立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靶向输血阈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