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是一个接受、处理文言信息的过程,学生从产生疑惑到向教师质疑,再到教师解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佳径。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这一注释有疑问,学生的观点是,如果桃花源的人已经与世隔绝六百年,桃花源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人的衣着服饰怎么可能和外面的相同呢?对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说法:第一,从秦到东晋已经600年,桃源中的人衣着不会跟外边人一样。可能原文有误,“悉如外人”当为“悉异外人”或“有异外人”;第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个世界的人”;第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第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学生了解了“外人”的四种说法后再来讨论书本上采用第四种说法的理由,认为作者是想告诉读者桃花源并不是仙境,而是一个真实的安乐社会,它与外面的乱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培养学生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我们祖先的礼仪人伦、道德情操、思想哲学都包含在了里面。文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文言文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古代汉语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文言文简约精美,对于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授任何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文言文时,都要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内蕴,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鉴赏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或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或音律和谐、娟秀优美,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认真阅读,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流露出来的丰富感情。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都包含于文学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理解文章,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