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中段计算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58KB

文档介绍
提出问题,接着探讨算法、解决问题,是数学模型意义建构的基本步骤。当然,情境教学应重视“去情境化”、“显数学化”,将数的运算直接根植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帮助其亲历计算方法的感悟过程,打通运算之间的联系,真正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这样的“模型建构”过程,才能实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四年级《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出现85+15×6=100×6=600的错误,可以先询问学生:“15×6”变成加法怎么列式?15+15+15+15+15+15,那么这道题就变成85+15+15+15+15+15+15。这样计算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发明了乘法,比加法更简便更高级,因此要先算6个15。这样,可使学生真正从运算意义的角度深刻理解“为什么先算乘法”,比一味地纠正灌输效果更佳。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指出:“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用来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小学中段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计算错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及时捕捉,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深度感悟算理,牢固掌握算法,最终实现计算能力的稳健发展。【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冯灏强.《模型化方法: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小学教学·数学.2011.04[3]周磊.《笔算教学需防治的六种“病症”》.中小学数学.2011.1-2[4]叶云素.《第一学段“数的运算”的教学策略》.中小学数学.2011.3[5]赵丰华.《初探小学数学课程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国校园导刊.2010.12[6]张天孝.《计算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小学数学教师.2011.1-2[7]陶文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小学数学教师.2010.3[8]王文英.《从一份作业引发的对计算教学的若干思考》.小学数学教师.2010.4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