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4.在品赏课本插图中提升写作功力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写作中观察能力的地位是首要的。新版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增添了许多精彩段落的景物图解和精美实物彩照或示意图,再现文本关键情节,呈现了文本语言难以记述的万种情态。如何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脑洞大开”的写作练笔,以提升学生的文笔质量,无疑成为考量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创意的“试金石”。图文并茂的课本插图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舒适、愉悦的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因而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中木兰的外貌、神态、动作,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获得有关表象和情节的依据,从而捕捉到生活细节之美。我让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同时,透过画面内容展开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读懂画面背后的故事。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一篇篇佳作,享受写作思维和文采碰撞的乐趣,除了让我拍案称奇,更多的是欣慰和赞赏。作为语文教师,我坚信,只要始终面朝语文教材虚心“取法”,终能迎来学生写作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