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幼儿社会交往的理论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1 |  大小:26KB

文档介绍
一起进行活动的规则。儿童通过学习如何进行交往而理解人际关系并获得交往的知识。皮亚杰在阐述儿童的“自我中心”时认为,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在交往中学习交往知识并理解社会规则;二是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表现为逐渐摆脱自我中心,越来越能看到或理解他人的观点。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他人各种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父母、同伴、教师之间的社会性联系。在这些联系中,不断发生着幼儿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幼儿的社会性理解和个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三)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与理解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又称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属于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是学龄前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和同伴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幼儿有着强烈的社交欲望,他们希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伙伴的互爱和认可。同时,他们又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家庭成长环境,获得归属感和关爱。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及和谐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四)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他将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由里到外依次分为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大系统。家长、教师以及与儿童最为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即所谓的小系统,小系统中的人会对儿童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中间系统是由“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包括诸如家庭、学校、邻居和日托中心等抚育儿童成长的小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外系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最外层的大系统是由文化、行为规范、法律等影响和支持儿童发展和成长的东西组成。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庭、幼儿园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小系统,家长、教师、幼儿同伴构成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生态系统环境的主体,且这些环境及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