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到实验中去,按自己的思维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如铜片、铁片、铝片等,说明它们能导电;有些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如玻璃片、塑料片、橡胶片、木片等,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中找出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作了铺垫。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观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如学习《杠杆》一课,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下面数据:实验顺序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格)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格)物重(个)拉力(个)12222211113122441414521216424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的揭示:“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重物大于拉力,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重物小于拉力,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物点的距离时,重物等于拉力,既不不省力也不费力。这样,学生对结论也不感到深奥了。在这个抽象加工过程中,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达到观察、实验的目的。总之,自然课的观察、实验不应是僵化的、死板的,教师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获取自然科学知识,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