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表现出一定的梯度。(2)变化之二:课程内容目标用词变化《标准(实验稿)》中关于“数据统计活动初步”有7条具体内容。其中具体目标1中的主要内容在《标准(2011年版)》中有所体现,将“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变为”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就行了。《标准(2011年版)》中的具体目标2可看出是对《标准(实验稿)》中的具体目标2、3、4整合处理后提出的,只不过目标动词更加恰当和适宜。“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有《标准(实验稿)》中具体目标2中的‘描述和分析’再不作要求],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有《标准(实验稿)》中具体目标4的影子],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有《标准(实验稿)》中具体目标3的影子]”。其实,调查和实验室收集数据最基本的两种方法,文字、图画、表格式呈现整理数据最基本的方法,低年级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必要的和有现实意义的。《标准(2011年版)》中的具体目标3是在前两个目标基础上的对数据分析的交流与思考,这种信息的挖掘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很重要。(3)变化之三: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变化《标准(实验稿)》中在统计部分的案例有1个,是“调查一下你跑步后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快多少,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与同伴进行交流:。而《标准(2011年版)》中有3个,分别是例17、例18和例19,具体说明如下。例7分别选择三个不同的标准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类,记录调查结果。[说明]比较、排列、分类等活动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开始,也为以后学习统计与概率和其他方面的数学知识积累感性经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依据分类标准得出结论,具体可作如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