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运用模型方法解决小学科学教学问题

上传者:你的雨天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51KB

文档介绍
析人体呼和吸过程中肺的变化、胸腔和腹部的收缩或扩张的原因;最后,运用模型解释为什么呼吸时,胸腔和腹部感觉在运动,并且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Р5.修正和完善模型。人体呼吸的模型已经确立,如果要分析爬行类动物、两栖类动物的呼吸,模型还是这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时候就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学生认识到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Р三、科学模型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Р1.要注意在模型教学中强调模型建构的方法。在科学模型教学中,要防止只粗略地介绍模型的知识而忽视模型方法。在教给方法和练习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出一些需要建立模型的问题让学生探索。Р2.应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模型应该突出原型的本质。应用信息技术制作科学模型可为科学模型方法的运用带来巨大变化,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从现存的生物延伸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全过程,从物质的微观构成到物质的相互反应,从地球的运动到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发展演化等模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但由于制作上没有统一规范,一些计算机制作的模型外表看起来热闹,实则潦草粗糙,缺少推敲,甚至有科学性错误。因此,在制作计算机模型时一定要仔细慎重,重视科学性,发挥模型的功能,体现原型的本质特征。Р3.防止将模型当做绝对真理或实物去认识和应用。模型是原型的一种抽象,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建立的,并不是原物本身。因此,运用生物模型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条件或作必要的修正。例如,人体呼吸模型就不能适用于青蛙或鱼的呼吸,在分析肺的结构和作用时就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修正。Р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认识过程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辩证统一,对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教师应有计划、有安排地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建构模型,进而通过对模型的研究获取原型的信息,为形成理论建立基础。Р ..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