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知识人视角下的先秦教师角色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61KB

文档介绍
地位,荀子关于“天、地、君、亲、师”为人间至尊的论述,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Р 第二,促使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所谓主体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与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其一,自主性。这是先秦教师知识群体主体意识确立的标志。先秦教师知识群体缺乏统治阶层天然的社会等级身份,也没有农工商阶层相对稳定的经济保障。但是他们以知识拥有者的优势,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命运。其二,能动性。以Р“道”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实现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在与“势”的抗衡中,首先遇到的是知识的普适性与可行性问题。先秦知识人为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奔走游说,虽四处碰壁,仍百折不挠,直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三,创造性。他们在创造璀璨夺目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他们的知识创造活动,重塑了先秦教师的社会形象,赋予其新的灵魂,使之焕发出永恒的精神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是先秦知识阶层主体意识的灵魂。Р 总而言之,主体意识觉醒是先秦教师知识群体进行自觉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的动因。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自觉承担知识的社会责任。为了“道”,他们可以放弃现实世界的物质享受,“君子忧道不忧贫”;为了“道”,他们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践行自己的主张,他们大义凛然,不畏权贵。虽然各个学派的主张千差万别,孔子热心兼济,庄子冷眼批判,墨子积极救世,但其最终目标则殊途同归,即唤醒社会良知,整饬社会秩序,建设理想家园。Р 第三,确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由于知识彰显了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先秦时期的教师以新的姿态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孔子率先对士阶层整体形象进行设计, “士志于道”。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确立了由知识支撑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因为要“行天下之大道”,所以大丈夫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