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一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和感染学生,进而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Р 三、立意高远Р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指出,“德”不仅指道德、品行,还包括见解、器量与见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提出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等要求。《课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不仅提出了具体的道德、品行目标,而且更多地提出了关于Р“历史认识”的目标,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因此,在?M行学科德育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行教育,更要引导学生形成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历史见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立意必须高远,挖掘教科书中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隐形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Р 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通过多方查阅资料,我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德育素材,那就是政治妥协。“尽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时48年之久,但军事斗争只有6年,其余的时间基本是在各派势力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1688年的“光荣革命”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无不体现了妥协的智慧。英国人通过适时地妥协,减少了社会动荡,降低了社会变革的成本,保持了社会长久稳定地发展。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学生思考的。对这个隐形知识的挖掘,可以让学生理解“妥协”对个人成长、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考不同的社会变革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从而生成历史智慧。Р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史海无涯,也同样找不到一种亘古不变的通用于任何主题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科德育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问,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从而更好地落实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