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现状与革新研究》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38KB

文档介绍
参与到合唱中来。而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是师生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共同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并互相给与尊重和欣赏。其二,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在以往的合唱教学中,总是由老师安排学生的高低声部,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进行合唱,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何不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声部,老师进行调控呢?又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遵循学生的意见,共同选择适合每一次合唱学习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成为合唱学习的主人。还有在解决合唱声音及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多种处理方案,让合唱教学在强调共性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三,在合唱教学中,需要关注一些特殊生的表现,让他们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何谓“特殊生”,在这是指声音特殊、性格内向、缺乏自信、音乐素养较弱等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充满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比如:那些音色较特殊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与他们交流,教会孩子们合作的方法,使其在合唱时注意自己的声音与其他同学的融合,保持合唱的统一与和谐。又如:合唱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导致一些缺乏自信、音乐素养较弱的学生在集体中当起了Р“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关注他们,树立其合唱的自信心,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合唱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用爱和心灵的交流唤回他们对合唱的喜爱。Р《音乐教育展望》中有这样一段话:“……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正是因为音乐本身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只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唱实践活动的兴趣,而后者能引导学生兴趣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使合唱成为学生内在学习的需求和动力,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这非常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的兴趣由感性逐步向理性过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一特性。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