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与指导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52KB

文档介绍
。Р(1)培养探究学习意识Р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学生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我能不能学好语文?”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再如:教学《三个太阳》一课,老师板书课题后激趣:现实中只有一个太阳,那么文章中出现了“三个太阳”,是怎么回事?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Р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增进他们的知识。他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并尝试着去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找出矛盾,展开问题,训练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Р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完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