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社会,关注生活,能挖掘社会热点,探究问题的新要求,这也是“南都杯中小学生非虚构作文大赛”所强调的“接触社会现实问题,在文章中贯穿思考”的诉求。Р 现在的学生普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自己关注很多、能敏锐地捕捉自己的变化,剖析原因,但是对外在的变化比较迟钝,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习惯依赖网络等媒体,习惯性地获得间接资讯,缺乏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因此,在写作上也表现为素材单一,跳不出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间的小圈子。在此基础上所呈现的“真实”也就显得格局较小,缺少深刻性和批判性。针对这一局限性,自2015年广州市中考阅读《地铁客风格》,作文《广州风格》开始,到2016年广州中考的阅读《独立宣言》,作文《合适》,中考命题人通过阅读和写作设题,希望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向外投射,关注所处的社会、社区,观察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积极地对人与人间的交往等外在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形成自己独到且具有一定深刻性的见解。Р 无论是作文大赛,还是中考命题,它们共同提出写作“外向性”和“深刻性”的要求是对当前中学生写作思维习惯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也为他们拓展写作素材,打破思维僵局提供了一个机遇。诚然,一种思维惯性的打破,会带来困惑和不适,新的思维习惯的形成不但要从观念上进行调整,亦应该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先从熟悉“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开始,多读范例作品,多看些标本,形成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再从生活入手,积极发现问题,调查、思考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建议和方法。Р Р 总之,“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真实,它是针对当前中学写作种种“虚假”乱象的“固本清源”,回归写作之“本”――真实的表达主体,真实的表达需要,真实的表达对象,真实的用途,真实的读者。只有强化“真实”,回归写作的“本真”,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平台,发挥写作教学真正的教书育人的意义。Р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