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 5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Р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外、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推理,在证据和推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对于逻辑思维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如三下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在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这几个环节里,教师通过先让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轻重、大小、材料)?然后进行推测,再进行实验验证,却发现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系这一实验结果。当发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决定物体沉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并根据分析和解释,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分别通过控制轻重(或大小)这一变量来研究物体沉浮跟大小(或轻重)的关系,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这一课,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活动过程。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Р 6 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述能力Р 教材对一些概念,规律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靠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表述出来。因此,在表述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精练性,而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能力。Р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耐心指导,长期坚持,才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切实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