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思想的运用。由于本题既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计算,又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所以能让学生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另外教师可由此过渡到因式分解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定义。并可以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运用因式分解进行计算的优越性。然后通过“练一练:因式分解:16a2b-16a3-4ab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因式分解的步骤和注意点。变式四“已知m+n=-2,mn=-15,求(1)22nm?;(2)2)(nm?”设计的目的是既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及应用,又让学生感受下整体代入法应用。但考虑到时间原因,且此题只是公式应用的延伸,所以去掉此题。例2的设计是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发现从图形的面积计算(即等面积法)可以得出等式。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符合初一学生的对图和数结合尚停留在感知阶段,所以通过变式逐步由例1的“已知图形和等式”变化到变式一的“已知图形,求等式”,然后到变式二的“已知等式,拼图形”,再到变式三的“只知拼合后图形的边长,求卡片的张数和图形的拼法”,这一系列的变话能学生逐步从感知到认识到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三、小结与思考通过学生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章知识框架和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不足之处:(1)在第一部分知识回顾中,学生总结知识点,再由我把知识点整理成框架。这样做虽然能节约时间,但不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知识结构的能力。(2)对例1的变式一处理不当。变式1中的两个小题在例1的基础上有所加深,我为了方便自己改写变式把难度较大的小题安排在了第一个,这样不利于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另外,这两个小题是由学生口述,老师板书的形式展示的,如果学生板演的话,可能会暴露更多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3)时间控制不当,导致例二中的变式学生没有在课堂中充分感受体验。(4)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如果能当堂训练反馈,及时纠错,学生就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