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运用团体、分组和个别的方式,组织儿童的各种活动,儿童的活动有相当的自由。教育目标也比较灵活,除一般要求外,还有最低限度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幼稚园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同时,这个课程标准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也存在一些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民国时期, 随着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传入, 两次学制改革重视女子教育并兼及学前教育, 使学前教育机构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学前教育比清末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1911 年上海只有幼稚园 2所、幼稚生 100 余人; 1918 年已有幼稚园 12所、幼稚生 400 余人; 1926 年则有幼稚园 21 所、幼稚生 800 余人。同时,北京及诸多大中城市也出现了一批学前教育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1928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陶行知、陈鹤琴等人提出的“幼稚教育案”7 件;其中《各省各县各市实验小学设立幼稚园案》规定从该年度起实验小学必须创办幼稚园。 1932 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组织法》, 规定“小学得设幼稚园”。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学前教育的发展,到 1936 年, 幼稚园、幼稚生数已分别达到 1283 所、约8 万人。抗日战争期间, 我国学前教育遭受重创。抗战胜利后, 我国的学前教育恢复较快。 1947 年的幼稚园、幼稚生数已超过战前最高水平,分别为 1301 所、约 13 万人。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幼稚园有 1923 年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和 1927 年陶行知创办的南京燕子矾幼稚园。 1. 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由陈鹤琴创办于 1923 年春,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陈鹤琴任园长,聘请东南大学教育科毕业的张宗麟为研究员,开展了幼稚园教育改革的全面实验。该园也是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幼儿教育实验园地,开创了在大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