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以分析,将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才能寻根问源,找到症结所在。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映、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因此,只有不断地反思,才可能使新的教育观念在自己头脑中得以内化,才能使自己的行为不会背离理论与实践的要求。 Р 3.加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Р 媒介从来都是双刃剑,提供信息平台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不良影响因素。当前,一些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充斥着不少冲突、暴力、凶杀等阴暗、丑陋的内容。这些不良和有害的信息对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形成阶段,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型,但却具有很强模仿、学习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些充斥着暴力、色情的信息,具有诱惑力的游戏和赌博类的节目等,对中小学生造成的有害影响已经越来越严重。我国大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国家的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要求。但是,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需的,也符合我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РР 需要指出的是,宽容有一个边界,超越这个边界,就走向宽容的悖论。正如波普尔所指出的:“如果人们主张一种绝对的宽容――即使对不宽容者也是如此,而且不保卫宽容的社会来抵抗不宽容者的进攻,宽容者就会被消灭,宽容也随之消失。”[4] Р Р 参考文献 Р [1] 朱家存.宽容:主体性教育的又一目标.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 Р [2] 杨四耕,林存华.走向“宽容教育”.思想?理论?教育,2004(11). РР [3] 张梦飞,周小花.论大学生宽容品质的培养.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统战理论与实践,2007(2). Р [4] 张俊华.教育宽容的四种境界.中国教育报,2008-06-24(06).(责任编辑付一静) Р /93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