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发生学原理及其对学习兴趣研究的启示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Р 3.揭示学习兴趣发生的内部机制Р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研究领域,指组成事物的多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行方式。目前,关于学习兴趣产生的内部机制的研究,是学习兴趣研究中较为欠缺的部分,也是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急需得到理论指导的现实课题。对此,我们形成了如下的初步认识。РР 其一,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孕育与萌发。学习兴趣是特定情境中的个体(主体)与具体刺激材料(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兴趣的产生取决于活动本身的特征与学习主体状态之间切合的程度,表现为学生对活动特征的感受及其反应。这种反应又可分为被动的反应、自愿的反应和满意的反应。被动反应下的学习往往是消极的、低效率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因而学习兴趣不可能被培养出来。自愿的反应是通过选择而实现的。这种选择会受到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等特征的影响,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奖励的强化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这种反应过多地依赖于外界环境,因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兴趣往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只有满意的反应才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因为这种反应更多来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满足学生内在求知的需求,在这个层次上发展起来的兴趣才具有稳定性,且易于成为学生个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学习兴趣是在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应是对文本内容原封不动的移植,而是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会根据任务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有效的策略与方法进行认知加工。一方面,学生会对学习任务的客观特征进行加工,以易于自身接受的方式将其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以丰富个体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学生会通过调节自身的内部结构以适应事物的客观特征,不断完善个体的认知结构。学习兴趣是在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加工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兴趣形成的层次。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