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理论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第一,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第二,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两难问题,以帮助学生发展道德推理。第三,教师应该注意文化和性对道德推理的影响。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研究主要以男孩为被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吉利根提出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道德概念和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之类抽象而理智的原则,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关心和同情;在移情上,女性也更容易移情,即在与他人交往时,女性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她们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特敏感;在心理取向上,男性更倾向于竞争取向,而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取向。在道德推理方面,男性的道德推理关注于个体的利益,而女性的道德推理则更关注于个体对他人所负的责任,因此在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时,女性一般倾向于认可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而不是权利和规则。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儿童通过自居作用、自我惩罚、内疚等将父母的批评和社会的批评内化为良心或超我,帮助儿童在父母不在眼前时也能按道德规范来行动,抵制外界的诱惑。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它主要来自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1.承认人性是建设性的2.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3.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4.视道德教育为一种过程,教师应是这一过程的“促进者”5.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