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本名为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太子。在继承王位一年后,让位于叔叔,出家为僧,游化西域各地,传播佛教思想。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抵洛阳至公元172年(灵帝建灵五年)二十余年间,译出种种经论,主要内容是传播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修行方法。灵帝末年逃战乱至会稽,在集市上为殴斗者误中身亡。二、中国已经创始人——安世高2)所译经卷数量:35部41卷;现存22部26卷(《大唐内典录》收安译176部,199卷;《开元释教录》为95部,115卷;所增不可靠);影响最大的是《安般守意经》讲五停心禅法(不净观、慈愍观、因缘观、数息观和界分别观)中的数息观;而数息观与当时流行的道家的“守一”、“食器”、“导气”相似,意为中土人接受;主动以道家概念类比佛经概念,非常注意寻找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点。3)翻译风格通晓汉语,故译文能较准确传达出原本意义。其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总的来说,偏于直译,译文中带注释。三、早期译经特点佛经翻译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原因:古代竹帛传写不便;宗教神秘观念所致,认为书写渎经,所以汉代传经,全凭口说。特点:(1)译者多是来自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宗教知识渊博,但中文水平较低,翻译方法多采取集体翻译,称为“译场”。三、早期译经特点译场的翻译过程:口译(传言)外国籍“译主”背诵并详解,,再由外国籍“度语”(或“传言”)口译。记录(笔受)由多位中国籍僧人记录下来,收集笔记,编辑整理。检验(证义)对文字修饰润色。三、早期译经特点(2)译作句法扭曲,有大量按字母直译(音译)的内容,晦涩难懂;(3)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的资助下分散进行,经费有限,所译篇章多为短篇;(4)原文受限,不能有选择、有计划地翻译。(5)译经时介绍的佛学名词、概念,往往从当时流行的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所以带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