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粒缺伴发热指南解读(精选)

上传者:蓝天 |  格式:ppt  |  页数:60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总结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693-696页新指南如何指导血液科抗感染临床实践?指南实践的核心:遵循诊治流程抗菌药物的调整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患者风险评估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定义中性粒细胞缺乏: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或预计48h后ANC<0.5×1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指ANC<0.1×109/L发热:指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1小时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粒缺伴发热是血液科的常见患者类型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的比例1:FreifeldAG, etal.ClinInfectDis. 2011;52(4):e56-93胡龙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第12卷第3期:191-192deNauroisJ, etal.AnnalsofOncology2010;21(Supplement5):v252–v256在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可能达到95.3%~98.1%2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粒缺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3关于发热定义:注意事项测量方法:中国指南与IDSA指南一致,未推荐腋温:因腋温使用不令人满意,不能准确地反映核心体温。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和直肠检查,以防止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进入周围黏膜和软组织。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判断在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时起着关键作用。即使患者不能满足上述定义,需要医生仔细甄别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警惕感染时可能无发热或低体温表现。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FreifeldAG,etal.ClinInfectDis.2011;52(4):e56-93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