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如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炎症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一、定义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或预计48h后ANC<0.5×1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一、定义2.发热: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腋温≥38.0℃)或t>38.0℃(腋温≥37.7℃)持续超过1h。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发生感染时可能无发热甚至体温降低。二、流行病学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部位不明显或难以发现,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低。二、流行病学中心静脉置管(CVC)消化道黏膜炎既往90d内暴露于广谱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7d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危险因素。二、流行病学在我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能够明确感染部位者占54.7%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其后依次为上呼吸道、肛周、血流感染等。血流感染的概念血流感染(BSI)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呈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存在,对机体所有脏器,特别是心脏瓣膜、关节等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多脏器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死亡。二、流行病学能够明确感染微生物的比例为13.O%,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全部细菌总数的54.0%。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常见革兰阳性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包括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