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近年来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渐增多。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Р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 中毒食品主要是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Р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病学Р1、传染源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 ?2、传播途径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Р3、易感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本病多发生于夏秋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病有增多的趋势。Р来源和传播途径Р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出了海产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发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Р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Р致病因子:? 1、耐热直接溶血素TDH,肠毒素Р 2、耐热相关溶血素TRH,与TDH ? 相似。Р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无芽孢,有鞭毛Р菌体为多形态杆菌? 或稍弯曲弧菌Р(二)生化反应Р 能分解葡萄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蔗糖,产生吲哚。致病菌株使人或家兔红细胞产生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