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汲取经验教训;Р d. 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Р e. 选择研究程序;Р f. 选择评价方法;Р g. 实施。实时根据反馈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Р h. 资料解释。Р(四)设计型研究(P18)Р二、研究的步骤Р1、科研选题——考虑对事件的指导意义,并考虑有利于理论建设。Р2、形成研究问题——问题描述要明确具体,对其中的概念加以界定。Р3、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确定变量;选择测量技术(自我报告、直接观察、Р测验、教师或同班的评价)Р 9Р《当代教育心理学》Р4、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Р三、研究的有效性Р 1、在研究之前被研究的各组是否随机平等Р 2、除自变量外是否所有的变量都受到了控制Р 3、各组的测量过程是否一致Р 4、研究的结果是否源于实验过程而不是对情境的好奇Р 5、研究设计者是否以某种方式曲解了结果Р 6、是否有理由肯定这个结果不是由于偶然性而产生的Р 7、这个特定的研究结果是否适于其他类似的情境Р 8、这个研究可重复吗?Р 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Р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Р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Р(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Р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所Р有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心理发展就是个体Р通过同化(将外界元素整合到已形成或正形成的结构中)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Р适应个体变化)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Р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Р 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Р的过程。其认知结构受到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Р(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Р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思维萌芽阶段)Р 这一阶段的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Р2、前运算阶段(2-7 岁,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