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45.新城中心轨道交通站点周边TOD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南京河西奥体元通站为例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pdf  |  页数:14 |  大小:1486KB

文档介绍
交站点及线路的改进措施。首先,增加地铁站周围300m范围内的公交车站点,以便居民更好的实现从地铁到公交的换乘。其次,增加通往居住小区的公交线路,公交线路设置时不仅需要考虑向老城方向的线路,也要考虑从地铁站到达周边居住小区的线路(图图13公交站点及线路方向的优化13)。4.1.2增加社区摆渡车社区摆渡车服务于公交线路不足的片区,可以方便居民乘坐地铁与公交,解决社区与地铁站和公交车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而摆渡车站点设置应结合现有公交站点布置,主要在高峰时期向居住小区与公共交通站点输送人群。社区摆渡车环线首末站点应布置在距地铁站出入口300m范围内,方便使用者从地铁站点到摆渡车的换乘。社区摆渡车的引入,可在现有片区级公共交通的模式下提升社区级公共交通效率(图14)。4.1.3优化后交通接驳模式总结上述交通优化措施,可以归纳出优化后的公共交通模式。与现状模式相比,优化模式将小汽车换乘、公交车换乘及自行车换乘范围集中到300m半径范围内,密集的交通换乘点将进一步提升地铁站与公共交通的接驳能力;在半径500m处增加社区级公共交通(摆渡车)环,以满足500-1000m半径内居民的出行需求。优化模式将比现状模式具有更密集的换乘点,以及更多层次的交通服务环(图15)。4.2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优化策略4.2.1慢行系统构建现状慢行节点设置较少,慢行系统对片区内其他用地(尤其是居住用地)的连接作用较差,慢行体系不完整(图16)。因此,慢行系统结构的优化应注重慢行空间序列形成,通过设置规模不同的开敞节点,并用慢行廊道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主-从、大-小、开-合的空间变化,构建慢行友好的空间结构。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即在适当位置增加节点数量,并通过慢行廊道对各片区进行连接,重构慢性网络。应注重慢行空间的具体设计,营造宜人的环境、尺度,并增设小品设施图14社区摆渡车的站点与路线图15优化后的交通接驳模式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